目前分類:未分類資料夾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常常看到現在的學生,在放空。
有時,他們也不是想這樣,腦裡想著「要努力」,不僅只填滿「要努力」這三個字之外,其他還是「左耳進,右耳出」,明明很用力在聽,為什麼老是結果不好?因為他們沒感受,真正的感受。只有拼湊書上或制式的答案。

如何學習有感受?如何做事有感覺?如何舉一反三?能提供的經驗叫:
【共振】。

基本概念就是:《彈起A弦,當頻率對了,就會激起另一其他B弦的共鳴震動》。如同彈吉他在調弦,前一條按住音符後,調音若對時,彈前一條弦時,另一條弦若同音,就會震動。引伸意思就是說:提起一件事A,使你自然而然,想起相對應的B故事或經驗,而對事情有所瞭解或有感受。

不懂?例如:提起「暖烘烘」的感覺時,有人會想到冬天曬太陽的感覺;有人會起冬天想吃火鍋時感覺;有些人想起烤火爐的感覺,。就像強烈低音喇吧,會使玻璃在震動一般。或是,電影「侏儸紀公園」恐龍走路時,使水杯的水震盪,亦是同樣原理。所以當一件事若有感覺,若聽懂時,就如共振一般,會激起另一事件在腦海浮現的結果。

如何能起【共振】?

【當有深刻的感受】。每一件事要有自己的感受,而記住哪種感覺。培養方式,〈是要不斷的累積嚐試及接觸〉。

常常很多人,腦裡受常看電視劇的牽動,而自憐。因為,有深刻的感受。因此,若遇到相同感覺時,那個情景的畫面就會自動的浮現。像最常見的:電視劇看多時,某人的淒苦,或某人被欺負的影像深記腦海。有天當我們遭遇有類似事情發生時,就會將電視劇影響投射在自己腦海裡,使自己情緒如電視劇的主角一般。結論就是:覺得自己好可憐。那也是一種共振。

有些人很靈敏,對許多事能牽動許多情緒。如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;有的人神經大條,記不住痛。重點是:每個人環境不同,雖然同一事件的發生,但所激起的共振不同。因此結果亦不同。例如:「在家裡,表現好的老大,無法體驗他帶給下面弟弟或妹妹的壓力」;「成績好的學生,無法感受後段班學生所承受的壓力」。大家只談論前段班學生的壓力,並責備後段班學生的成績。可是,我們有看到後段班學生所承受更大的壓力嗎?最重要的原因是:因為他們無法想像後段班學生的心理壓力。不信?想想看,是不是印象裡,平均在後段班學生通常比較早熟?!

如何知道自己有感受到共振?


套句「六祖壇經」的話:對事情真正懂時,因為懂有共振,如「啞子吃蜜」,甜在心裡;若不懂,只是把話講出去時,如「鸚鵡學說話」,鸚鵡自己也不清楚講了什麼的空話.....

小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資深茶道師沈武銘傳心法

敬天、愛人、惜物 泡好茶三訣

作者﹕吳涔溪、古芳子


沈武銘近年來收藏的宜興紫砂壺,以仿古、中壺為尚,砂中往往帶玄色泥,壺形有明末的古拙,亦具清初盛世的恢宏。(攝影╱古芳子)


茶是自然的東西,周邊相應的東西都要自然,包括我們的內在,心裡帶著煩惱,泡的茶湯會好嗎?樹也是天地精華,在生命結束時,被利用成炭,供養它最後的能量。炭有一種力量叫遠紅外線,穿越壺、水到茶湯。

採訪資深的茶道老師沈武銘時,《新紀元》記者帶了一泡明前龍井和沈師分享。沈武銘打開門來,邀我們入內,室內傳來優雅舒緩的古琴聲韻,沈師共泡了三泡茶,一泡是老烏龍,一泡是記者帶去的龍井新茶,最後一泡是陳年普洱。

沈師原為退休情治人員,台灣在近30年的茶藝發展上,其觀念影響茶界頗為深遠,像早期陸羽茶藝中心的蔡榮章、紫籐廬茶館的周渝等人,蒙其啟迪趣入茶事,他亦是最早提倡普洱茶飲的先驅。

沈師說:「你今天喝了我這泡普洱茶,你麻煩大了。」果然,直到寫作此文,心裡仍一直叨念著沈師用電鍋蒸煮過陳年普洱的深韻和奇香,在此香韻中,將日前沈師泡好茶的心法整理如下。


◎茶席之前先喝水,叫做「評水」,一來,我們給主人的水打打分數;二來,也是禮貌問題,把剛剛吃了食物的口腔異味清一清,因為茶主人和茶客人有很多要細心對話的地方。

 

◎茶席上,這杯茶我遞給你,跟你自己拿,完全是兩種味道。

 

◎坐在茶席上,把自己心中忐忑不安放下,彼此才能相應。

 

◎茶道精髓三要:

敬天:茶這個字,艸人木,人在草木之間。

愛人:每杯茶,都由我遞到你的手上,這不是表演技術,而是關愛和敬重。

惜物:每一泡茶都充分讓它展現,這是惜物。

 

◎所有藝術都是表演者的performerce(表演),但是茶湯的藝術不是誰的performerce,就像你看風爐是由三塊炭成就,這個茶席是由在座的我們共同成就的。

 

◎中心思想「成就茶湯」:

一個音樂劇,舞台燈光可以很美,但是唱腔是第一個要被考量的,現在,茶席變成裝置藝術,關於茶湯本身,大家反而變得不是太講究,這是一個迷思。

 

◎拿大小壺都用蘭花指:

一般以為,壺的環是要一個手指頭伸進去,事實上,是錯的,是用蘭花指,中指和姆指騎在環上,用無名指當槓桿,就很輕鬆。

 

◎茶席樸素:

有些朋友的茶席,鑲金、鑲銀的布,我說:「好美啊。」他說:「不只是美,是極美,而且是絕美。」那就跟我完全是兩個世界。送給讀者一句話:「素樸,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美。」

 

◎燒水用風爐且添炭火:

茶是自然的東西,周邊相應的東西都要自然,包括我們的內在,心裡帶著煩惱,泡的茶湯會好嗎?樹也是天地精華,在生命結束時,被利用成炭,供養它最後的能量。炭有一種力量叫遠紅外線,穿越壺、水,終而成就一杯完美的茶湯。所以,我即使遠到華山,我不怕麻煩,一定帶風爐。

 

不管炭火、燒水的陶壺,各方面都很專注去做的時候,這時候的茶湯就像是一隻指月的手,彷彿有人在茫茫黑夜中,在你背後輕拍地說:「嗨,你看。」那時雲散開 一個洞,看到一輪明月。茶湯只是一個指月的手指,那時候它的功能性就到此為止。所以,我們要成就這個茶,不然這個手指伸不出來。

 

◎你聽馬友友的無伴奏巴哈大提琴會很感動,心好像被溫暖的小熨斗熨過一樣。馬友友大提琴是物質,讓你聽到的是音符,音符背後是旋律,旋律後面是馬友友的人格特質穿過這東西。茶湯也是一樣,六根六覺最後回到心。但是,味覺是很少被開發的。

 

◎我的茶席,有個詞叫做不辜負,這麼好的茶,經過這麼多的因緣來到我們這,我要保證泡好它。

 

◎儘管有很多人不具足我的條件(炭火、風爐),但是只要把心擺對位置,用不鏽鋼、瓦斯爐,泡出來的茶湯還是一樣的。

 

◎我把茶跟音樂做了四個類比:

很會種茶的茶農,就像是作曲家;製茶、焙茶師是編曲家,他經過各方努力把茶調到另外的高度;我們的工作,就是演出者,泡出好茶,盡我的能力,讓人喜悅;另一個很重要就是你,聽眾。這四個領域在自己的領域很專注很好,但是不要撈過界。

 

◎泡好茶的條件「心手相隨」,屋子是我們身體的居住所,身體是心的居住所,在一個環境中,要讓環境、身、心三者安定,不然大家就會喝到忐忑的茶。

 

◎你再重新用兩隻手扶著杯子,眼睛閉上,再聞一次,兩個杯底香不一樣,這就做「恭敬心,生一切法」。我們每個人的身心,在跟茶對話。

 

◎每個人泡出來的茶都是拋物線,從沒有味道、有點味道、最高味道,後面一路下滑,每泡茶都是雲霄飛車,從期待到失望,心情在這當中回盪,我的做法是,把這拉平,每泡茶的茶湯都一樣,曲徑通幽,這叫平淡中見溫暖。

 

◎讓茶湯自己說話:

在我給大家奉這杯茶叫圓滿茶,為這杯茶我在美國閉關兩年,煎茶道崇禎末年傳到日本再傳到台灣,幾百年來,幾乎都是一壺多杯,但是,我一直覺得少了一樣東 西,叫做穿透力。我認為茶一定有這東西,但是沒有請出來。以前我可以用很好的技術,操控每一泡茶都非常好,我學生說「拔劍四顧茫然」,找不到對手,現在感 到有點汗顏,現在叫「給茶找到回家的路」,我完全不操控,讓茶湯自己說話。

 

◎我還有一招叫回馬槍:

剛才喝的老烏龍,我讓候湯在這邊 半個小時,一般人幾分鐘就嚇死了。剛才說茶道的精髓有三:敬天,愛人,惜物,每一泡茶都充分讓他展現,這是惜物。一般人都把茶葉放得很重,我說,理直何需 氣壯,你的茶很好,不需這麼大的量,大量的缺點是,開水沖下去以後,就要馬上倒出來,心情是焦慮的,天下美好的東西都是慢慢凝結的,所以,出湯一定要慢。

 

◎出湯的時間點?很多人問同樣的問題,我給他們三個字,聽消息。(手親摸著茶壺)而不是用讀秒器。聽不是用耳朵,是用心


本文轉自227期【新紀元週刊】「特別企劃」


小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
黃帝

作者﹕胡乃文(中醫師)


中醫故事:黃帝尊師重道

 

 

中醫學上最重要的一本典籍堪稱《黃帝內經》,乃黃帝和他的臣子歧伯討論醫學的書籍,其內容不僅是醫學之道,也提到天、地、人之間的關係,現在所知道的氣象、天文等知識,與《黃帝內經》也有很大的關係。黃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明君,與其尊師重道的精神息息相關。

 

在中國古代,對於拜師是非常慎重的,可從上古時代黃帝拜廣成子為師的故事中,可見一斑。黃帝是一位很好的治國者,據說他去拜廣成子為師的時候,第一次遭到拒絕,第二次廣成子才收他為徒,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
 

 

上古時代 皇帝拜廣成子為師

 

黃帝做了一段時間的君主之後,聽到崆峒山上有一位修道者,叫做廣成子,他很想去找廣成子學習治國及修身養性之道。雖然他非常重視師道,但是造訪時還是擺了 一點排場:帶了很多的臣子,及各式各樣的禮物。到了崆峒山上,廣成子卻對他說:「你所治理的國家啊,樹不到時間就枯黃落葉了,鳥不到時間就飛走了。」意謂 著:像你這樣的君主,不是什麼好君主。

 

黃帝被廣成子數落一頓後,三個月不理朝政,他在這三個月的過程中,面壁思過,不斷省思廣成子的話,究竟自己做錯什麼事?

 

黃帝在治理國家數十年期間,都不斷在思考:為什麼自己在治理國家的時候,都能教人民該怎麼做,結果自己卻形容憔悴,整個身體都不對勁?於是他決定再進一步拜師,以學習如何治理國家,如何使自己的身心靈都變得很好。

這次他自己一個人上山。古書上說,在山裡頭,有一位叫做赤松子的道人跟他講:你應該這樣子... ...,點明了他該怎麼做一件事。結果他匍伏前進,也就是趴著爬到了廣成子面前。這次廣成子看到黃帝時,說:「我有道,我這個道啊,讓我能夠活到現在 1,200歲」,又說:「得吾道者,上則為皇;失吾道者,下則為士」,也就是「只要照著我這個道來修的話,便可以當君王呀!假如你不能夠照著我這個道來修的話,只能夠當個老百姓吧!」於是廣成子就把他的道傳給了黃帝。因為黃帝懂得尊師重道,所以他才從廣成子那裡學到了道。



廣成子(維基百科)


拜師禮儀古代十分慎重與講究


古時候就十分重視拜師之禮,才能求得明師。但並非送多少禮給老師,而是要真正知道拜師的禮數。孔子講過拜師要「自行束脩以上」,「束脩」就是一個禮,即如何拿這個禮來拜天、拜地、拜老師。

其實從「禮」字便可了解拜師是件十分慎重的事;「禮」字左邊為「示」,即意謂從天上賜予的東西;「豊」則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,用於事神就叫禮,表達對神明的祭祀、敬意和尊重。在古代,學生須行拜師之禮,老師才肯收之為徒,例如:焚香、沐浴等都是拜師之禮的表現形式。

黃帝拜廣成子為師的時候,所行的拜師之禮便是趴著進去;即對此位老師的道特別尊重,因此方能得道;得道並非依個人的貧賤貴富而定,即使是君王,也得因為是一 位好的學生,廣成子才願傳道。可是現在的人卻把「師父」的「父」字,常寫成「傅」。其實古時候拜師是拜師父,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就是要將老師當作自 己的父親一樣;從他這裡所得到的東西,都是最為尊貴的、最好的。所以不論是道家、佛家或儒家,都要行一個拜師的禮,也就是尊師重道的禮。

中國字是非常有意思的,包括像「師」、「道」都有其內涵所在。所謂「尊師重道」,如黃帝拜師如此慎重,即為「尊師」;起初黃帝以非常大的排場去拜師,可是貧 賤富貴對於一個真正有道的師而言並不重要,一個有「道」的師所希望的是真正對他的「道」非常重視,因此黃帝再次去拜師的時候,便匍伏爬著進去,他便知道黃 帝已懂「尊師」之道。「道」字則是「首」放在「辶」字邊。「辶」意指走路、行路,「首」為頭;頭腦裡所能夠想到、悟到的東西,然後就得照著它去做。假如得 以拜一位好的明師,「道」就是依循明師所傳的道去實踐。

謙虛求道 成就一位明君與名醫


因為黃帝根據其師之道而力行,所以他能夠成為一位明君。現代很多的典章制度,包括:醫 藥、舟車船、音樂、文字等都是從黃帝時代而來,其中《黃帝內經》是中醫學上最重要的一本典籍,為黃帝與他的臣子歧伯討論醫學的書籍,歧伯也是黃帝的老師, 歧伯將醫學的道理傳授與黃帝,黃帝就變成名醫,並把所學的道傳給許多人,像雷公、伯高等都追隨黃帝學醫。



《黃帝內經》為中國首次講述經絡存在的醫書,流傳至今,仍為醫家所重視。(圖片提供/台北故宮博物院)


《黃帝內經》裡記載,黃帝常向歧伯請教醫道,歧伯經常表示:你這個問得非常偉大啊!你問得實在是很大很大了!你問得實在是太好了!歧伯提到:「其知 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,或是其它很多此類的語言,都是因為黃帝對於該「道」越來越了解,才能夠談論更高層次之道。因此,從《黃帝內經》中可以看到黃 帝跟歧伯一起談論醫學的過程中,有許多很好的見解,所以以後的中醫學就稱之為「歧黃醫學」,「歧」就是歧伯,「黃」就是黃帝。

而《黃帝內經》談到的內容不只是醫學之道,也談到天、地、人之間的關係,並將氣象、地理、人文等都談得十分清楚;例如:書中談到一年有365日,人就有365穴;一 年有12月,人就有12經。由此可知,其實在黃帝那個時候就已經知道人與自然的一些互相對應的關係。而且對於北斗七星對於人面北、面南的時候各是什麼狀 態,以及身體所有的器官,它的面南、面北或面東、面西各是什麼器官,在《黃帝內經》裡都有十分詳盡的描述。

因此黃帝既是明君也是名醫,此乃由於他懂尊師重道之理,他才能夠得到廣成子傳給他的正道,造福社稷。  ——摘編自《新唐人電視台》



 


小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